前陣子,演員吳尊曬出了女兒Nei Nei在文萊國慶節上表演的照片。

照片裡,Nei Nei身穿白衣,眼神篤定,手持一把大提琴,站在廣場中央,正在為文萊國王演奏音樂。
別看Nei Nei今年只有10歲,但琴棋書畫樣樣不在話下。
會彈鋼琴:

舞起劍來也是英姿颯爽:

不僅如此,Nei Nei還很熱心公益。
去年年底的時候,她還跟爸爸、弟弟一起獻血,並捐助了癌症基金會。
難怪網友紛紛表示:
“Nei Nei真是個寶藏女孩,太優秀啦!一次次帶給我們驚喜。”
可實際上,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蹟。
看了Nei Nei的經歷後才發現,想要培養出一個“寶藏孩子”,關鍵是要父母做好這三點。
01 爸爸的陪伴是孩子一生的底氣
翻看吳尊的微博後,不難發現,Nei Nei之所以這麼多才多藝、自信陽光,跟爸爸的陪伴有很大的關係。
自從Nei Nei出生後,吳尊就從未缺席過女兒的成長。
每天,他都會抽出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女兒,小的時候,給女兒洗澡、餵奶粉、換尿布;
等女兒大了,陪著她旅行、玩音樂、做慈善。

爸爸的陪伴和關愛,給了Nei Nei美好的生活體驗,而這些體驗,構成了她自信的來源,讓她變得更加獨立、勇敢。
有位德國心理分析師發現,很多吸毒孩子都缺乏父愛,父親在他們的童年成長過程中是很少出現或者消失的。
其實父親在一個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就是“責任的承擔者”,一旦孩子與父親接觸過少,家裡沒有父親給孩子做出“承擔責任”的榜樣,孩子果斷、有節制,勇於承擔責任的個性就會發展得不那麼完善,導致孩子出現迴避問題等消極行為。
還有研究發現,爸爸帶大的孩子除了願意承擔責任、有主見,心態也更寬容,思維方式更加理性而有邏輯,獨立性也更強。
爸爸們,會做孩子堅強的後盾,更願意讓孩子去做一個人的冒險。
02 媽媽的尊重是孩子獨立的地基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寫道:
“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而第二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使孩子走向獨立。”
Nei Nei的媽媽就是這樣一個懂得放手、尊重孩子選擇的媽媽。
吳尊在微博裡曾曬過一張媽媽帶著Nei Nei打耳洞的照片。
而評論區裡,很多人卻分享起了自己被父母“禁止臭美”的經歷。
有人說,自己25歲生日那天,去理髮店挑染了幾縷頭髮,結果一回家就被媽媽揪著耳朵痛罵了一頓,最終只能匆匆剪掉。
其中一位網友說:
“真的很羨慕Nei Nei有這樣的媽媽,不是打耳洞這件事,而是背後的尊重和自由。”
媽媽的尊重和放手,才是孩子邁向獨立最好的禮物。
但生活中,卻有一種媽媽,她們以愛為名,時時刻刻監控並干預著孩子的一切。
《追風箏的人》中說到:孩子不是圖畫冊,父母不能只顧著畫上自己的色彩。
的確如此,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有權利決定自己人生的走向。
伊能靜在參加《幻樂之城》時曾提到第一次和兒子哈利吵架的經歷,原因是因為哈利想去上剪輯課,可是她卻希望孩子能上編劇課。
面對媽媽的希望,哈利直接反駁道:
“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哈利的話給了伊能靜當錘一棒,於是哈利才有幸做了自己。
著名教育專家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寫道:
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孩子的人生,終究是屬於他們自己的。
只有媽媽不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尊重孩子的人生軌跡,他們才有機會從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03 幸福的家庭從不把孩子放第一位
一位心理學家說:
“在我國很多家庭裡,親子關係是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的。換言之,家庭關係的運轉是以孩子為中心的。”
但Nei Nei家卻並非如此:
吳尊16歲認識妻子林麗瑩後,他關於愛情的記憶裡,就從未出現過第二個名字。
婚後三年裡,妻子生下女兒Nei Nei和兒子Max,為了更好地照顧妻子,吳尊選擇了在演藝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退出娛樂圈。
如今,哪怕已經有了一雙兒女,每天晚上睡覺前,吳尊還是堅持對妻子說“我愛你”。
給孩子最好的家教,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家庭之間流動的愛意,並在這份愛的滋養下,不斷追逐更好的自己。
早前,森碟就憑藉“腿部線條”上了熱搜第一。
網友們這才驚訝地發現,當年那個“小哭包”早已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拉小提琴被央視點贊:

第一次參加世界比賽,就在標槍和跑步項目上取得了銅牌:
如今,更是有望憑藉網球特長進入名校。
可實際上,正是因為先有“別人家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別人家的孩子”。
田亮和葉一茜給森碟最好的禮物,不是作為奧運冠軍和歌手子女的“星二代”身份,而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
距離兩人結婚,已經過去了整整14年。
但田亮依舊時時刻刻把葉一茜放在心間,每年情人節的時候,他都會給葉一茜送上一束玫瑰。
他還曾經在大樓上打出“田亮愛葉一茜”的字樣,向妻子大膽表白。

先有好夫妻,才有好父母。
當夫妻關係位於家庭關係的首位時,孩子才會更懂愛、更會愛,從而沒有後顧之憂地選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並為之堅持下去。
04 終生的老師正是孩子們的父母
每個孩子一出生,在家裡度過的時間佔2/3,從他出生的第一時間起,家庭教育就已經在無形中產生了。
家庭教育是伴隨一生的教育,因此會有“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說法,想要培養孩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就必須經歷連續、不間斷的教育過程。
同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連續性,家長是其終生的老師。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一個沒有沒自製力的個體,不能明確看見首尾,因此,“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教育會養成孩子做事不連貫,堅持性較差等不好的習慣,只有認真堅持專注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會養成孩子持之以恆的性格。
偉大女性宋慶齡曾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等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就是鍛煉他們的環境,學校教育也會在他們的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永遠都能在一個人的身上看到他的家庭教育是怎麼樣的,這就是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