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17, 2024

親熱時,有3個部位是禁吻區,為了男女雙方的健康,不要輕易觸碰

Sponsor Link

急診室裡女孩經過1個多小時的搶救後,還是不幸離開了人世,而事發之前她還在和男友忘情親吻

男友回憶「當時我們在親熱,她那時候一點事沒有,但就親了大概有一段時間,就感覺她沒了力氣,卸了力一樣垂在我身上,我以為她只是累了,可後面一看人已經沒了意識,連呼吸都沒了…”

Sponsor Link

醫生表示病人被送到院的時候生命徵像已經非常微弱,陪同過來的男友被眼前的事實嚇得不知所措。

觀察到死者脖子側邊有很深的吻痕,加上女子死前沒有任何病史和外傷痕跡,推測可能是兩人熱吻過程中,導致的猝死!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熱吻也能吻死人?」這一切具體是怎麼發生的,一起往下看吧。

一、接吻可以促進心臟健康?看研究怎麼說

親吻不只是兩性表達情感的表現,早在1950年間,科學家就親吻的好處進行研究,發現了接吻後人體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嘴唇是人體觸覺神經末梢最密集的區域之一。而親吻過程中,末梢神經受刺激,會產生神經衝動,傳回大腦感覺和情緒中樞,並釋放比如內啡肽和催產素之類,具有舒緩情緒、舒壓或改善睡眠的物質

而且內啡肽作為“天然止痛藥”,在刺激愉悅感的同時也有止痛效果,專家表示同樣是鎮痛,內啡肽的效果相當於三倍嗎啡的量。

雖然如此,接吻也不能取代止痛藥的效果,如果身體出現疼痛問題,還是,該吃止痛藥就吃。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細胞和發育生物學前沿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親吻如何促進心臟健康的研究,研究員發現心臟問題大多和健康心臟細胞消亡不可再生有關,而透過擁吻刺激神經荷爾蒙催產素可以增加健康心臟細胞的生長,促進心臟健康。

所以適當的親密行為確實有利於身心健康,但要注意的是,人體不是每個部位都可以被輕易觸碰親吻的。

二、身體有3個禁區,再喜歡也要忍著

像開頭故事裡的女死者,就是因為親吻過程中,因為男友的吻不斷壓迫到女孩的頸動脈竇,導致女生在熱吻中死亡。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頸動脈竇是什麼?其實這個東西就在我們的脖子上,喉結左右側5~6公分處各一個,大小如黃豆般的膨大部位,接觸能感受到明顯的搏動。

但不宜強烈刺激,否則會引起反射性地心臟功能抑製或心臟衰竭,嚴重可能導致心率驟降、心衰、血壓迅速下降,腦部供血、供氧不足甚至呼吸驟停、昏厥猝死。

一般按壓頸動脈竇致3秒左右就能出現暈厥反應,5秒可致意識不清;10秒即可導致心因性腦缺氧,痙攣抽搐,搶救不及時可致命。

Sponsor Link

Sponsor Link

其實類似故事中女生的事件還有很多,人體中有些禁區真的碰不得。

Sponsor Link

1、耳朵

親密關係中,有的人會親吻耳朵增加親密感,但這個過程中,很可能把握不好力度,傷害耳朵軟組織,嚴重還可能傷害耳膜,影響聽力。

2、太陽穴

太陽穴下是人腦中動脈,用力刺激後可能會導致該部位血管破裂,一旦血液外溢,就會導致顱內血腫。

三、這幾種疾病會透過接吻傳播,很多人沒在意!

接吻這個看起來很日常的行為,其實也蘊藏著一定風險,要知道很多疾病和有害菌叢都是透過唾液傳播,例如以下這些感染性疾病。

1.EB病毒感染

EB病毒感染也叫親吻病。這種病毒主要透過唾液交換這個過程來傳染,所以接吻過程很容易發生感染。專家提醒雖然這類病毒可以自愈,但小部分情況下,病毒會長期潛伏人體內,嚴重可誘發鼻咽癌、淋巴瘤等嚴重疾病,特別是母嬰之間,不建議進行嘴對嘴餵養行為。

2.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透過飛沫傳播,唾液交換不一定會傳染,但接吻也屬於近距離接觸,也是容易傳播疾病的。

3.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Science Advancs》期刊上曾發布過這樣一項研究,透過分析古代歐洲人類的牙齒中提取出了單純皰疹病毒1型基因組,經病毒DNA測序,這種病毒的優勢譜系在青銅時代開始變化并快速取代了早期毒株。研究表示,這種情況可能和當時的接吻文化有關,間接加速了病毒的傳播。

除了上述高風險傳播風險的疾病外,還有一些常見傳染病也會有類似風險,只是機率很低,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危險:

Sponsor Link

1.幽門螺旋桿菌

口口傳播和口糞傳播是幽門螺旋桿菌常見傳染方式,患者唾液裡也會含有一定量的病菌,但也不用太害怕,唾液交換並不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主要傳染源。

2、B肝病毒

乙肝病毒的感染主要透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傳播,雖然接吻也有一定傳染風險,但要求感染者處於病毒攜帶方且處於發病期,被感染者口腔粘膜有破損,或者沒有接種過乙肝疫苗、抗體不足等情況。

看完這麼多接吻風險,可能有的人已經開始焦慮了,但別急,其實正常情況下兩性適當接吻並不會有上述危險,這也側面提醒了大家不要隨意和陌生人發生親密接觸,不然危險性就增高了。

Sponsor Link
Sponsor Link

Leave a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Foodlife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