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 2023

这些晚餐习惯,让脑出血风险增44%,是时候改改了

Sponsor Link

小刘是一位程序员,他和刘太太是大学同学,俩人刚毕业就结婚了,感情也一直十分好。这几年有了孩子,夫妻俩打算换个大房子,小刘更加不敢懈怠,有时候工作太忙,晚饭就忘记吃了。

今天,刘伟刚修复了一个小bug,就感觉自己头晕脑涨,刚想站起来活动活动,眼前就突然一黑晕倒了。

妻子刘太太一边端着饭菜,一边朝着书房喊。几分钟过去了,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刘太太

推开门一看,只见小刘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推了推人发现他一动不动整个人都没了意识,刘太太立马慌了,赶紧打120求救。

Sponsor Link

到了医院医生立马给刘伟进行了头颅CT检查,发现其颈内动脉闭塞,紧接着刘伟就被进了急诊室。几个小时过后,刘伟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意识开始逐渐恢复了,但说话断断续续的,并不能清晰的表述。

跟医生沟通术后情况,医生给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康复措施,同时叮嘱刘先生后期要按时有规律的吃晚饭。刘太太听完十分诧异,难道经常不吃晚饭的人会突发脑溢血吗?

乍一听脑溢血跟吃不吃晚餐没啥关系,但科学研究却发现晚餐和寿命息息相关。

一、这些晚餐习惯,让脑出血风险增44%

1.吃饭不规律

2021年国际权威期刊《营养素》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研究结果表明:晚饭时间不规律将提高脑出血的患病风险。研究人员调查了71833名志愿者,将其分为三组分为是在晚上8点之前吃早餐的群体,晚上8点之后吃早餐群体,晚上吃饭无规律的群体。

Sponsor Link

结果发现,晚上吃饭不规律的群体与晚上8点之前吃早餐的群体相比,其脑出血的风险增加了44%。这结论一出现,就引起众人围观。

经常性晚上吃饭不规律人群,实际上极容易长胖。正常情况下有规律的进食晚餐,能够让我们的肠胃达到稳定的状态,体重的变化也不会太大。

而吃饭不规律的人,可能在半夜感觉到肚子饿了,起来一顿狂吃海喝,进而导致体重增加。

Sponsor Link

过度的脂肪累积会增加人体血糖和胆固醇的含量,进而引发高血压,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外,不规律进食还容易刺激胆囊,导致胆汁储存时间过长,从而形成结石。

2.吃饭太晚

前几年,《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晚餐吃太晚可能会影响人体的寿命。实验人员将志愿者分成两组,既6点吃晚餐和10点吃晚餐,每组各10人。

结果发现,晚上10点进餐的小组其体内的血糖水平普遍较高,身体脂肪的消耗量也相对比较低。

长此以往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就慢慢增加了,而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吃饭太晚除了会引发肥胖以外,还容易诱发肠胃疾病。大部分在10点左右吃饭的人,吃完饭就会立马去休息,肠胃里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就容易出现肠道疾病。

3.晚饭吃太饱

常言道:“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早上不吃饭,晚上吃大餐。

晚上迟到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常态,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晚上吃太饱,会对人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晚饭吃太饱会在无形中加重肠胃的负担,加速血管老化,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上3种不良的晚餐习惯,看似微不足道,但经过时间的积累,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饮食不规律还可能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性减退,从而引发糖尿病。吃的过多或过少还会影响睡眠,时间长了,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

二、我们的晚餐习惯,可以这样改

晚餐吃的太晚或不规律会影响健康。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吃呢?

1.科学进食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一般在下午6点到7点吃饭最健康,吃完饭不要立马就休息,可以适当活动活动。确定了什么时间进食,怎么吃也是十分重要,晚饭既不能吃太少也不能吃太饱,不多不少正好8分饱。

那么怎么吃着什么呢,我们可以将蔬菜、主食和肉类按照2:1:1的比例进行搭配,多吃蔬菜能够促进肠胃的消化,少量的肉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营养,三类食物相互配合既能够维持身体日常所需的能量,又不至于摄入过多的脂肪。

2.适当的饭后运动

饭后运动能够在睡前把将胃里面的食物消化一部分,这种方式能有效的减轻肠胃的负担。古人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研究表明,饭后两小时内的中等强度运动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降低血糖,燃烧人体内多余的脂肪,从而减少脂肪的堆积,进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除此之外,饭后散步有助于更容易入眠,降低晚上熬夜的概率。

Sponsor Link
Sponsor Link
Sponsor Link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