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外出時,看到泰山上,有人修建了廟宇,還雕塑了一個漂亮的神像。
令人吃驚的是,神像旁邊,還有一個木雕的妃子。
很多人在神像前跪拜,畢恭畢敬。
他感慨地說:“而祠以私之,是以濁世之鄙夫待鬼神也,其不敬孰大焉。”
沒想到,人們用祭奠鬼神來滿足自己的私慾,這是大不敬的事情。
穿過時光,再看看今天的人們。
有多少人,在祭奠已故的親人時,會燒很多的紙錢、香燭,還添加了一些金銀財寶、房子、車子。
對於一些終生單身的故人,還會燒一些紙糊的異性。奇葩、愚昧到了極致。
我們總能把自己的想法,一廂情願地加在已故的親人身上,也不知道,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有什麼願望。
從家庭、人情的角度看,祭奠過世的親人,少燒香燒紙錢,做好以下兩件事就夠了。
01
做強大的“你”,是親人最期待的事情。
我們還小的時候,父母常常說:“等你長大了,就好了;等你工作了,我們就輕鬆了。”
可見,父母對我們的期待,是“長大、工作、成家、超越平凡”。
南宋高僧濟公,俗名李修緣。
他的父親李茂春,年輕的時候沒有生育,因此常常修行,學習佛理。在四十多歲時,養育了兒子。
取名“李修緣”,其寓意就是“處處結善緣”。
當濟公決定出家的時候,家人都很支持。
看著濟公一生行善積德,父母不會糾結有沒有孫子的問題,而是非常欣慰。
詩人陸游,則更加明顯地說出了自己的期待:“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兒女不僅要過好自己的日子,還要憂國憂民,想盡辦法去幫助南宋,收復北方的失地。若是做到了,一定要在靈位前,好好說一番。
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看,已經過世的親人,希望子孫能夠強大起來。
《詩經》裡有一句話:“毋忝爾所生。”
做好了自己,就不會讓父母蒙羞。
任何一個長輩,都擔心晚輩會學壞,總是碌碌無為的樣子。
我的三伯母,有兩個女兒。大女兒結婚了,遠嫁外地,很少回家來探親;小女兒四十多歲了,還是孤身一人。
小女兒很孝順,每個月都會回家一次,還給父母一筆錢。
三伯母對小女兒說:“錢,我們不要很多,我們自己有。關鍵你現在沒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成家,這是我們死不瞑目的徵兆啊。”
話說得很悲觀,但是道理很明顯。
小說家塞萬提斯說:“世上總有一顆心在期待、呼喚著另一顆心。”
是啊,親人在天國,也期待子孫持續變好,不僅自己有能力,還能力所能及地為社會貢獻力量。
利用大量燒紙錢的開銷,去做一件善事,更有意義,也更加孝順長輩。
02
家庭持續和睦興旺,是傳承親人的好家風。
電影《我的兄弟姐妹》裡,父母英年早逝後,老大憶苦無法照顧到幾個弟弟妹妹,於是把他們送到不同的家庭。在離別時,每個人手裡拿著一張全家福。
一個家庭,四分五裂了,令人痛心。
若干年之後,幾個兄弟姐妹都長大了,從事不同的工作。他們用“全家福”為線索,重新團聚了,並且唱起了父親教會他們的歌。
“兄弟姐妹原本是天上飄下來的雪花,誰也不認識誰,但落到地上以後,就化成水,結成冰,誰也離不開誰了。”一句台詞,讓多少人動容?
再看看現實生活,有多少家庭,在父母過世之後,兄弟姐妹就不來往了,甚至反目成仇。
大家都要獨占父母的財產,展開了“爭奪戰”。
若是父母知道兒女們變成仇人了,該多麼心疼啊。好端端的一個家,歷經磨難才建立的,就過不了三代。
若是一家人和氣,在清明節的時候,一起去掃墓,把墳頭上的野草割掉,說一說家庭的情況。誰的臉色都很好看,掃墓就變成了踏青,是很吉利的事情。
若是逢年過節,一家人再團聚。圍著熱騰騰的飯吃,喝一杯酒,還能想起長輩的教誨,內心一定會暖融融。
古人說:“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邊境。”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互幫互助,就是最大的慈悲。每個人都要做好吃虧的準備,不要帶著太多的私利。
父母過世後,把祖屋修理好,把祖輩的財產合理分配,照顧到弱者。那麼父母留下的東西,就都沒有弄丟。
想一想,每一代人的成績,都留住了,那麼幾代人一起努力,成績就顯赫了,家庭就欣欣向榮了。
03
唐朝軍事家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的功勞很大,卻引起了宦官魚朝恩的嫉妒。
有一段時間,郭子儀家的祖墳被挖了,朝廷上的官員認為,是魚朝恩幹的,要上奏皇上,做出定論。
郭子儀在朝廷上,說:“我以前帶兵打仗,管教士兵不嚴厲,導致別人家的祖墳被破壞。現在我也得到了報應,不奇怪啊。”
當我們給郭子儀的心胸點讚的時候,更應該想到,對已故的親人,應該用辯證的思維來看。
什麼是孝順,什麼是祭拜,什麼是家庭,什麼是未來……
俗話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
誠心對待活著的人,用心過好自己的日子,繼承親人的德智,後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