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6, 2024

51歲女子確診外陰癌!她的「壞習慣」為所有人敲響警鐘!值得借鏡

Sponsor Link

李阿姨今年51歲,子女都在外地工作,丈夫10年前離世後,她就一個人守著老家,雖然子女也不介意她再嫁,但她覺得自己一把年紀了,一個人也挺好的。

前幾年開始,她時常無意識的抓撓陰部,而且每次上完廁所擦拭的時候,都可以摸到外陰有一個腫塊,但因為位置尷尬,加上自己這麼大年紀了,更不好意思去醫院檢查,這一拖就是2年。

Sponsor Link

但最近,她感覺肚子脹痛的厲害,而且那個部位搔癢感越來越嚴重,還有潰爛的症狀。

這事她也不好和孩子說,就悄悄和老姊妹說了,結果被姊妹訓了一通,才不情不願來醫院檢查,沒曾想報告提示外陰(陰阜下、陰蒂上)鱗狀細胞癌,也就是外陰癌。

她想不通,這不就是簡單的婦科病嗎,而且自己這麼多年也沒有性生活,為啥還會得這病?

一、「外陰癌」都是拖出來的?

外陰癌是一種發生於女性外陰部位的惡性腫瘤,早期潛藏在外陰軟組織的上皮內,隨時間推移會不斷向周圍組織蔓延,最終擴散到其他器官。

一般好發於中老年停經婦女,有數據顯示,超過75%的外陰癌病例集中在50歲以上的女性族群

同時HPV感染也是常見的外陰癌風險因素,甚至有特定的HPV亞型可引發外陰癌;另外慢性外陰部發炎搔癢、吸菸、飲酒也是導致外陰癌發生的風險因子。

雖然相較於子宮頸癌或卵巢癌,外陰癌稍顯冷門,但它的危害性並不亞於其他惡性腫瘤。

根據統計,早期外陰癌患者存活期在6個月-5年,但早期及時介入後治癒率較高。但晚期外陰癌患者存活時間並沒有準確數字,具體要看患者的治療方法能達到的治療效果。

二、警惕!4個異常,或外陰癌來臨訊號

外陰癌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早期也沒有什麼特別症狀,即使有也和其他婦科疾病表現很相似,但也並非無跡可尋,如果你也有以下幾點異常要注意。

1.外陰白斑

Sponsor Link

外陰皮膚變色或出現小白斑點、條紋要注意,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外陰癌侵蝕器官黏膜,導致黏膜被過度角化出現的突出狀。

2.外陰結節

如果發現外陰部有黃豆大小的結節、腫物,並隨時間不斷增大,可能是因為癌細胞大量吸收附近臟器內的營養物質後,導致外陰皮膚連續綴生,增殖擴散的結果。

Sponsor Link

3.外陰潰瘍

Sponsor Link

如果發現外陰部出現凹陷性硬底潰瘍,且反覆發作,有疼痛、出血等症狀,要小心可能是外陰癌的早期訊號。

4.外陰部搔癢

外陰部常搔癢,病因不明且藥物治療無效,也可能是外陰癌的早期表現。

除此之外,外陰癌還會導致患者出現尿痛、排泄物帶血、一側或雙側腹股淋巴結腫大等不適一旦發現以上症狀,最好及時就診排查。

三、內褲能有多髒?一條髒內褲上竟有100萬個病毒

像開頭李阿姨之所以得外陰癌,就和她日常衛生習慣有很大關係。

因為一個人生活的她並沒有註意好個人衛生,經常內褲堆積一周才洗,只要沒出門她就不覺得髒,第二天繼續穿,然而內褲上的“藏污納垢”能力遠比肉眼看上去要嚴重。

女性天生的生殖道結構決定了這裡易受感染威脅,研究指出60%以上的婦科疾病其實都和內褲衛生有關係,你可能對自己的內褲一無所知。

調查顯示,內褲穿一天後會殘留約0.1-1克的便便,別小看這點殘留物,裡面可能藏在多達100億個細菌和病毒,內褲不止有便便,還有汗漬、尿液、私處分泌物。

加上私處潮濕溫熱的環境也容易滋養細菌,疊加影響下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一連串危害。引起泌尿道感染、攝護腺炎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風險,所以內褲還是要一天一換

此外,內褲清洗也有講究,如果清洗方法錯了,即使天天換洗也看不見得乾淨,這些清洗要點要謹記:

Sponsor Link

1.用盆單獨清洗

內褲和其他外衣混洗,容易細菌交叉感染,所以,洗內褲最好用專用盆,避免感染外界的致病菌和污染物。

2、晾曬條件

內褲最好在陽光下晾曬,可以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菌,沒有光照的情況下,可以放在通風處晾乾,或高溫熨燙、烘乾。

3.久置不穿溫水沖洗

如果內褲長期沒有穿過,在穿之前也最好先沖洗一遍,把附著的粉塵清理掉。

4.多久要換新

一般情況下,內褲最好半年一換。如果內褲變形、變乾硬或有洗不掉的污漬,就不用留了,趕緊換新的。

綜上,一條內褲也可能引發許多健康問題,女性陰部環境本來就容易滋生細菌,一旦衛生不搞好,很容易導致其他發炎風險,這裡也提醒,如果私處有異常症狀,一定要及時檢查處理,以防小病拖出大病。

Sponsor Link
Sponsor Link

Leave a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Foodlife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