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病聲”,身苦。
年紀大了,生病是在所難免的。
傷寒感冒之類的情況,忍一忍就過去了,也習以為常。
若是一個人長期帶病,那就不容樂觀了,心態也會崩塌。從此,發出“呻吟”,也會發出抱怨。
如果老人生病了,老伴無法照顧自己,子女也不管你,那麼叫苦連天就在所難免了。甚至會在病痛中,開啟抱怨的模式,認為兒女不孝順,家庭沒有溫暖。
有句諺語說:“人生病,不舒服;秧生病,不長谷。”
病痛的聲音來了,渾身不舒服。想要改變,就得多鍛煉身體,還得改變心態,別失去對生命的希望。
02
“罵聲”,家悲。
在“北京晚報”網絡平台上,有一個例子。
年邁的陶老先生,坐電梯的時候,摔了一跤,然後就動彈不得。
經過醫院精心治療,老先生還是癱瘓了,身體已經失去了控制。
頭兩年,兒子精心照顧老先生。
後來,就厭煩了。畢竟,久病床前無孝子。
兒子和女兒商議了多次,也沒有一個好的辦法。於是決定把老先生送到養老院,減輕自己的負擔。但是老先生不願意去養老院。
又過了一段時間,兒子這一輩的人,都在罵罵咧咧:“這要是趕上我們家老人再病了,咱們這個小家是不是就得垮了?”
畢竟,家裡不僅僅是一位老人,還有其他老人。要是多幾位老人生病,那還得了?罵聲來了,似乎也合情合理。
不管怎樣,聽到了罵聲,就是家庭失去和諧,人也走向困頓的開始。
更可怕的是,老人要照顧了,兒女卻在吵架、打架,誰都不願意承擔責任。老人終於被晾在一邊,悲傷來了,孝道也徹底丟失。
03
“哭聲”,大難。
想一想,什麼情況下,會放聲大哭?會忍不住哭泣?
從老人的角度看,白髮人送黑髮人,是哭聲最大的事情吧。雖然一把年紀了,但仍舊牽掛兒女,希望兒女好好的。就算兒女不孝順,老父母也義無反顧地愛著兒女。
還有,老人病入膏肓了,雖然口頭說:“不怕,生老病死是人的規律。”但是內心仍舊難以做到,生死無懼,流淚是不可避免的。
要是夫妻都健在,一方到了生死關頭,另一方就會哭泣不停。這是人生崩塌了一半啊。
從子女的角度看,哭得呼天搶地,就是父母過世了,或者是父母已經到了生死的關頭。
眼睜睜看著父母離去,自己卻無能為力。父母所有的愛,在某一刻就沒有了,兒女變成了孤兒,一時半會是無法接受的。
此外,家業的發展,遇到了巨大困難,一夜之間返貧,也是要流淚的;小夫妻的感情有變化,鬧離婚,總有人捨不得,受傷害。
哭泣,也有喜極而泣,但是情況很少,多半是悲傷而哭。這不是福氣,是禍事。
04
“和聲”,變富。
北宋的蘇洵,從小就喜歡游玩,不太顧家。
他結婚之後,常常看到妻子程氏,搖頭嘆息。經過一番思考,他知道,妻子嫌棄他不學無術,於是開始發奮讀書。
後來,他們有了兩個兒子,讀書就更起勁了。
蘇洵和妻子還常常把某本書,神神秘秘地放在某個地方。兒子很好奇,就拿起書,偷偷讀完,從而長了智慧。
兩個兒子都中了進士,家庭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自古以來,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家和萬事興。
一個家庭要有福氣,就要有錢,有賺錢的智慧。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總能有峰迴路轉。
聽到和氣的聲音,就是大家甚麼都可以商議,都能達成共識,這是力量集聚的過程。
05
“笑聲”,家福。
人老了,有錢沒錢,能過“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的小日子,也算是幸福了。
夫妻對坐,能笑著吃飯,雖然不說話,內心也是溫暖的。
看到兒女有出息,或者是找了對象,結婚了,有了孫子,笑聲就更清朗了。
老人可以放聲大笑,也說明是“聲如洪鐘”,是身體、身心健康的徵兆。
要記住一句話:“不管怎樣的事情,都請安靜地愉快吧!這是人生。我們要依樣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膽地,而且永遠地微笑著。”
笑起來,人生的陰霾才會走開,人也會因此變得年輕。
一家人都笑了,說明身體在變好,沒有什麼顧慮。
就像大年三十吃團圓飯一樣,一邊吃喝,一邊算著家裡的存款,憧憬明年的收成。
06
除了以上幾種聲音,我們還會聽到“周圍人的嬉鬧聲、爭吵聲、問候聲、吆喝聲”等,但凡讓人舒心的,都是福氣,讓人扎心的,都是禍事。
選擇性記住某些聲音,忘記某些聲音,是留住福氣的方法。
正如慧律法師說的:“幸福是不能求得的,只有高高興興地過日子以招來福氣。災禍是無法避免的,只有以不害人的心來遠離災禍。”
願你我,開口說福,閉口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