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e 26, 2024

世界首例冷凍人:提前支付50年費用,原定2017年被喚醒,現狀如何

Sponsor Link

百年前,人體冷凍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如今,這已成為現實。

1967年,73歲的詹姆斯·貝德福德因病去世, 遵照他生前的計劃:將遺體冷凍,帶到未來醫療技術發達的時代。

美國低溫學會同時高調宣布, 會在50年後如期將他復活。

當時間轉眼來到2017年,這位隔絕半世紀的人,真的能順利起死回生嗎?

1/20

«——【·世界第一位冷凍人·】——»

1893年,詹姆斯·貝德福德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 是一位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同時擁有財富和地位的他, 從未想過自己會在1966年確診肺癌晚期,而他的人生也自此徹底改變。

2/20

突如其來的死亡預警讓貝德福德陷入深深的絕望,就在這時, 一本名為《永生的期盼——未來人體冷凍設想》的書吸引了他的目光。…………

…………

3/20

Sponsor Link

而在通讀好幾遍後, 他的內心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該書提出,假設以足夠快的速度將人體冷凍,死亡應當可以被逆轉。

…………

………………

4/20

雖然這本書的作者表達了對倫理方面的擔憂, 但並沒有絲毫影響貝德福德的計劃。

他迅速找到了當時這個領域最先進的專家羅伯特·納爾遜, 並向他表達了自己願意成為首位人體冷凍實驗志願者的強烈意願。

5/20

根據約定,一旦貝德福德死亡, 納爾遜則有權利對他的遺體進行冷凍保存,並約定在50年後進行解凍實驗。

1967年1月,73歲的貝德福德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了最後一程。同時按照計劃,遺體被冷凍實驗小組轉移。

小組成員包括納爾遜、義大利生物物理學家布魯諾, 以及一名29歲的電工尼爾森。

6/20

他們藉助簡單的設備,先為貝德福德 抽空血液,再注入了一種能夠保護細胞的溶液, 之後利用液氮將遺體冷卻至零下196攝氏度,整個過程耗時近3天。

自此,貝德福德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一例冷凍人。

7/20

由於當時的冷凍技術十分簡陋, 在此後的數十年里,貝德福德一直都以液氮冷凍的方式保存在惡劣的環境中,甚至經過了多次轉移。

原定於2017年的解凍日期,由於種種原因,至今沒有實現復活。

被寄予希望的貝德福德, 成為了一具冰凍屍體。

8/20

雖然如今科技發展迅猛,但對冷凍狀態復活人體的命題依舊 遙不可及。

同時,這也引發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從理論上分析,貝德福德究竟有沒有可能復活?

9/20

«——【·人體究竟是如何被「冷凍」的·】——»

有專家學者為我們解答了疑惑, 貝德福德復活的可能性約等於0。

因為當時的技術還太不成熟, 冷凍實驗小組使用的二甲基亞碸等物質,對人體的組織具有非常大的毒性副作用。

盡管現在的人體冷凍技術更加復雜,也更加先進, 但最根本的原理並沒有太多改變。

10/20

與此同時需要表明的是, 就算採用最新冷凍技術,也沒有任何理論支持已經失去生命體征的人能夠復活。

就算聽說過某些復蘇案例,也一般是因為考慮因素不夠周全導致。 那麼人體究竟是如何被冷凍的?

11/20
Sponsor Link

第一步,替換全身血液。需要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將防凍劑緩緩引入血管, 用防凍劑替換人體全部血液。

防凍劑可以防止血液在低溫下結冰,保護細胞不受損傷,比如甘油、山梨醇。

最重要的是, 這個過程絕對不能過快,否則心臟將會因為負擔過重造成損傷。

12/20

接著,要按照不同階段緩慢降溫。整個過程必須由電腦全程監控,確保每個階段的生命體征穩定。

從室溫到10攝氏度屬於快速冷卻期,10度以下才是減速冷卻期, 要控制好冷卻速率,避免細胞凍傷。

人體最後從零下80度冷卻至零下196度,這屬於「終端冷卻期」。

13/20

最後一步,液氮冷卻保存。將人體放入不銹鋼儲存容器, 浸泡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中,從而方便進行長期儲存。

儲存容器內必須充滿乾燥氮氣,杜絕細菌侵襲。還需要持續補充液氮,嚴格監測溫度變化。

通過這幾個步驟,就可以將人體長期冷凍保存。

截止到目前為止, 全球只有幾家機構具備這項技術。而中國就存在著一例。

14/20
Sponsor Link

«——【·國內首例人體冷凍技術·】——»

隨著世界范圍內科學技術的互聯互通,雖然目前的冷凍技術存在著大量的未知數, 依舊有人自願參與,為所愛之人尋求一個「重生」的機會。

2017年夏天,一位名叫劉愛慧的女性確診肺癌晚期。 在她最後的救治期間,家人徵求過她的意見,劉愛慧同意了將自己遺體低溫保存的想法。

15/20

11月,劉愛慧的小女兒周霞聯繫到銀豐研究院, 在父親和哥哥的陪同下進一步溝通具體實施的步驟和細節後,簽署了參與研究計劃的相關文件。

2018年6月17日凌晨,研究院車隊抵達泰安,醫院的ICU傳出劉愛慧血壓迅速下降的急迫呼救電話。

七分鐘後,醫生宣布劉愛慧臨床死亡,團隊成員們則迅速搬送各種儀器設備進入ICU病房就地展開手術, 他們注射了各類藥物並及時採取了降溫保存措施。

16/20

銀豐首席專家阿倫·德雷克表示: 「正因為爭取到了這寶貴的七分鐘時間窗口,得以為之後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手術完成3小時後,劉愛慧被小心翼翼地轉移到救護車上,連夜趕赴濟南。

之後,科研人員又完成了置換血液、程序降溫等一系列準備工作, 最後將劉愛慧轉移到-196℃的液氮罐中。

這也成為國內首次完成異地誌願者轉運及人體低溫保存的成功案例。

17/20

當劉愛慧的丈夫周老先生趕到時,他隔著玻璃緊緊地盯著保存著愛人的液氮罐,喃喃自語: 「我還能再見到她嗎?」

據周老先生講述,自己的妻子生前在聊天中表達過, 希望自己走後能對科學、醫學有所貢獻,而不是一把火、一把灰就送走了。

「老伴既然來了,那我到時候也會選擇這條路,一直陪著她。」當愛超越時間,那必將永存不朽。

18/20

劉愛慧的子女也表示,自己的母親對生命有敬畏、對科學有信心, 同時也懷著另一層希冀,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真的能看到母親醒來。

在科技日益發展的今天, 也有人質疑生命延續會淪為商業競爭的工具,而倫理問題也一直使這項技術備受質疑。

19/20

人體冷凍技術究竟能不能使人起死回生,目前尚無定論。但必須始終謹記, 無論怎樣追求永生,都必須堅守生命的本質和尊嚴。生命不在於長短, 珍惜當下、活出自我,才是我們能夠抓住的。
Sponsor Link
Sponsor Link

Leave a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Foodlife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