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想,等自己很老了,就去兒子家住,怎麼說,也還有人管飯。
一旦住進兒子家,就會發現,不僅兒媳百般嫌棄,就是兒子也變臉了,變得不認識一樣。
俗話說:“枕邊風,一吹一個準。”
當父母責怪兒媳吹枕邊風,兒子太不孝順的時候,更應該反思自己。
從老人自身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種不良習慣,久而久之,引發了家庭矛盾,需要改正。
01
每天大眼瞪小眼,矛盾在所難免。
刺猬法則告訴我們,兩隻刺猬在一起抱團取暖,距離太近了,彼此刺傷;距離太遠,又起不到取暖的作用。
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就能讓彼此舒服。
作為住在兒子家的老人,保持空間上的距離,顯然是不太現實的。只能在保持情感上的距離。
聰明的老人,用肢體語言來取代“罵罵咧咧、嘮嘮叨叨”。比方說,兒媳出去應酬,喝酒了,老人盡可能端來醒酒的東西,多表示理解、心疼,而不是責怪。
不被喜歡的老人,一開口就傷人,給一個眼神,就是“瞧不起人”。
老人看年輕人不順眼,但凡年輕人做的,都是錯的。一開始,年輕人會忍耐,但是時間長了,年輕人的火氣會冒出來,也會瞧不起老人的那些老套行為。
少說幾句,鼓勵多於否定,順從多於反駁,四目相對,才會好受一些。
02
老人對外人客氣,對家人刻薄。
我的大姑姑,住在兒子家的時候,和小區裡的很多老人閒扯,一來二去,混熟了。
大姑姑讓老人們到家裡來做客,喝茶、打小牌。
兒子終於忍不住,吼了一句:“媽,這是我家,不是你家。”
大姑姑很受委屈,憑什麼兒子家,不是自家?
人老了,有慈悲心,有社交的熱情,但常常把關係搞反了。熱情給了外人,冷漠給了家人。或者說,想辦法滿足外人的需求,卻苛求家人如何。
現如今,城裡的年輕人,慢慢拋棄了農村的社交習慣,不太熱衷串門、與人瞎扯,但是老人們卻把農村的那一套,帶到了城裡。
老人要明白,不管家里人多糟糕,關係多不友善,都不要對家人刻薄。很多的“不好”,其實是我們的錯覺。在關鍵時候,家人比外人強很多倍。
再則,老人在兒子家,也要有“外人思維、借住心態”,接納兒子兒媳的待客之道。
03
生活方式差距很大,老人有抽煙喝酒等生活陋習。
同事小張,例舉了父親的很多陋習:習慣了農村的旱廁,因此每次大小便後,不會沖廁所;在客廳抽煙;一個人喝酒,也能喝醉;吃飯前,不會洗手;不講究衣服褲子的搭配,常常鬧笑話。
另一方面,小張離開老家多年,已經擺脫了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他和父母的差距,明擺著。
一開始,小張會勸說父親,要如何調整習慣。但是勸說顯得很無力,小張內心的厭惡感,就冒出來了。
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並且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方式,也期待做自己。但是老人住進了兒子家,不適應新生活,怎麼行呢?
04
老人遠見不夠,早早掏空了存款。
住在兒子家,吃喝拉撒睡,都靠兒子,表面上看,兒子應該這樣做。但是兒子的經濟能力,可以撐起一切嗎?
兒子的錢,是在自己手裡,還是在兒媳手裡,和老人的養老質量,關係很大。
老人總以為,自己的存款,遲早是兒女的,早一點分配好了,自己也安心,兒女也不會爭執。
可是老人不明白,身無分文的時候,自己的價值就降低了,兒子兒媳就不太樂意養老了。尤其是兒子經濟困頓的時候,想要給父母養老,也是無力的。
最可怕的是,有幾個兒女的老人,把錢給了甲,卻在很老的時候,住進了乙家,偏心的做法,激發了大家內心的不滿。
05
老人節儉的方式得不到認同,引發不滿。
閒來無事,老人起個大早,去超市採購打折、甩賣的東西;去聽亂七八糟的講座,然後領會一些來路不明的東西;把臥房裡的燈,改成瓦數很小的燈,屋裡近乎看不清東西……這些節儉的方式,很多老人都用過,但是年輕人很厭惡。
俗話說:“便宜沒好貨;貪便宜,吃大虧。”
稍不留神,老人就買到即將過期的食品,吃下去,可能對身體有害,不吃,又捨不得扔掉。
過分的節儉,在年輕人看來,就是“寒酸”。
年輕人還把老人去爭奪打折的東西、排隊領取某些東西,當成是丟臉的事情。可是老年人卻樂在其中。
06
干涉兒媳兒子的私事太多,越俎代庖。
夫妻吵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老人住在兒子家,看到兒子兒媳吵架,到底要幫助誰?幫助兒子,就是護短;幫助兒媳,就是胳膊往外拐。
有些事情,老人只是看到了一部分,卻胡亂猜測、點評,引發的矛盾就更多了。
古人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但凡不是非常清楚的事情,最好是聽一聽,別打岔。小夫妻也是有隱私的,很多事情是“無為而治”的,老人少管,就是最好的愛護。
07
子曰:“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人老了,要徹底改掉自己的習慣,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可以有變通思維。
想要兒子兒媳孝順,一方面靠社會的孝道,一方面靠錢和情。
經濟上,老人可以長期獨立,不麻煩下一代;在感情上,能夠分清楚家裡、家外;再加上培育好習慣,和兒子兒媳相處就容易很多了。
最後,也希望年輕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感恩,少一些計較。
善待家裡的老人,就是善待未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