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的安全問題關係著千家萬戶居民的身體健康,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局一直對食用油進行抽檢和檢測,雖然大部分食用油檢查結果都是合格的,但依舊也有不少食用油抽檢存在黃麴毒素超標、苯並芘、過氧化值和酸價等指標不合格的問題,長期食用這樣的食用油,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過氧化值和酸價:過氧化值是早期油脂酸敗的指標,反映被氧化的程度,而酸價是晚期的酸敗指標,指油脂內遊離脂肪酸的含量。長期攝取過氧化值及酸價指標較高的食用油,可能誘發胃腸道不適、腹瀉、肝臟損傷等症狀,也可能引起巴金森、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等嚴重疾病發生。
苯並(a)芘:食用油內出現苯並芘多與原料受到污染有關,如原料在生長過程、晾曬時吸收了大量環境內的多環芳烴污染物,或是生產過程中把控不嚴格、設備控制不當等,都可能讓食用油內苯並芘含量超標。苯並芘是明確的一類致癌物,長期接觸可誘發肺癌、皮膚癌、直腸癌、膀胱癌等多種癌症,且具有強烈的致畸、致突變能力。
黃麴毒素B1:食用油內黃麴黴素超標,多見於一些生產條件簡陋、衛生狀況差的小作坊自榨油,他們不具備挑揀原料的能力,且油脂無法進行精煉,這些都容易讓油脂內黃麴黴素超標。黃麴黴素和苯並芘一樣,是明確的一類致癌物,且具有強烈的肝臟毒性、腎臟毒性、致突變性,是最常見、毒性最強的致癌物。
二、兩種食用油最不健康,吃多了會生病?
食用油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食物,家家戶戶做菜都離不開食用油,煎、炸、燜、煮、蒸都需要用到它,但近年來關於食用油的安全傳聞卻越來得越多,尤其是大豆油和豬油,討論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 豬油是心血管“殺手”,還會致癌?
俗話說一匙豬油五副藥,過去幾十年,豬油一直是我國居民餐桌上的常客,但不知從合適開始,豬油開始遭到了大家的唾棄,不少人都說豬油的脂肪含量太高,過多食用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有一種說法稱豬油在熬製地時候,會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長期食用會增加癌症風險,那這些說法是真的嗎?
黑龍江雞西雞礦醫院主任醫師謝新輝表示,豬油內的主要成分為脂肪,飽和脂肪含量過高,長期食用會導致身體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但心血管疾病是多種危險因子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高血壓、高血脂、高血他、吸煙、飲酒等多種飲食。日常生活中可以食用,但不建議多吃。
此外,豬油在製作的過程中,經過大火熬製,或可能會出現燒焦的情況,的確可能會產生少量的苯並芘。
- 大豆油是最不健康的油,會危害大腦?
傳言稱,大豆油加熱後會產生反式脂肪,這類脂肪對健康極為不利。且大豆油內有豐富的omega-6,該物質容易誘發炎症,導致多種慢性疾病。
事實上,不僅是大豆油,所有植物油在精煉過程中都會產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但含量很少。正常使用大豆油,其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是遠低於世衛組織建議的日均2g以下,而且大豆油在烹飪時產生的反式脂肪幾乎為0,更加無需擔心。
至於omega-6含量較高的問題,營養學上推薦關注的是omega-6和omega-3的配比。大豆油的omega-6/omega-3大約為7.5,確實偏高,但沒有到不能接受的程度,日常在食用時可適當搭配雙低菜籽油、亞麻油,即可讓其下降到合適的比例。
三、真正要少吃的食用油,是這4種
比起豬油和大豆油,真正要少吃的是以下這4種食用油。
1.復炸油
不少家庭日常炸東西後的油會反覆使用,但這個行為十分不推薦。重複油炸的油內會產生反式脂肪酸、苯並芘、雜環胺和丙烯醯胺等多種有害物質,會對健康帶來一定的隱患。
2、土榨花生油
小作坊生產的土榨花生油有原料挑選不精細、生產環境衛生不過關以及油脂沒有精煉等問題,這種油脂很可能有黃麴黴素超標的問題,食用後會威脅健康。
3.氫化植物油
氫化植物油屬於人工油脂,日常常見的植脂末、人造奶油以及代可可脂都屬於氫化植物油,長期攝取這類油脂,對心血管健康極為不利。
4.酸敗油
油脂開封後,接觸到空氣後容易水解、發生氧化而變質酸敗,酸敗後的油脂不僅營養價值低,食用後還容易引起腹瀉、嘔吐、腹痛等症狀出現。因此,食用油開封後儘快在3個月內吃完。
油是我們日常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日常挑選食用油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避免購買小作坊生產的,給自己帶來一些不必要的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