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的生活品質逐步提升,肉湯不再是只有一層的油膩,菜餚也不再是只有幾片肉的清湯寡菜,只要我們願意,鮑魚和澳龍也成為我們可以品嚐的美食。
下班後,與朋友酌杯小酒,品嚐各種外帶燒烤、火鍋,這種生活真是美妙無比。然而,這一切真的就很美好嗎?
男性禿頭、大肚子的形象越來越成為中年男性的標誌,他們是否已經放棄了對自己的身材管理,僅僅期待著未來的退休生活?這種想法真的正確嗎?
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根據調查,無論是男性或女性,如果患有肥胖,都會增加患病的可能性。那麼,為什麼到了中年就那麼容易變胖呢?
01
為什麼年紀大,容易胖呢?
有心事,時常作息不穩定
中年是個令人尷尬的年紀,既不算年輕,也不算老年,身上承受的壓力更為沉重。如果在晚上睡覺前心中仍裝著事情,會導致糖皮質激素分泌增加,進而增強食慾。
同時,失眠也容易導致身體飢餓感增加。如果能夠控制住自己,自然能夠維持身材,否則,難免會變得肥胖。
飲食不注意
中年發福,身體贅肉增多,或許是平日熱量累積,化為脂肪所致。中年人經歷過生活的低谷,有時情緒波動不定,便會與兄弟姊妹舉杯共飲,享受宵夜。然而,這種重口味飲食等習慣,卻會使身體愈發肥胖。
年紀大了,就懶了
人至中年,體力和生活方式與年輕人大相逕庭。此時體力逐漸下降,工作繁忙,回家後常是吃完便躺在沙發上,即使上班也是久坐不動。
若在中年時從事重體力勞動,那麼體重恐怕不易增加,因為每天都在消耗熱量。因此,為避免中年發福,必須多加運動。
建議每週運動4天左右,每次45分鐘,可以選擇散步、慢跑、騎車、開合跳、波比跳、仰臥起坐等方式。
02
無視肥胖,可能會有這些後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監測數據,全球成年人中三分之一的人是胖子,而過度肥胖的人則佔了十分之一。此外,還有4000萬5歲以下的兒童肥胖。
肥胖對身體的危害非常嚴重,如同一個沉重的負擔壓在心臟上,導致冠心病、心絞痛和猝死的風險顯著增加。
肥胖也會引起血脂代謝異常,引發動脈粥狀硬化。肥胖者罹患高血壓的幾率比體重正常的人高出5倍左右。
肥胖也會導致糖尿病,胖的時間越長,生病的風險就越大,糖尿病又會進一步損害人的血管。此外,癌症、關節病變、肝腎功能損傷等疾病也與肥胖有一定關聯。
03
男性標準體重對照表,170cm的男性,體重多少才正常?簡單算一算
BMI,全稱為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是一種常用的評估人體體重與身高關係的指標。
它是根據人體質量與身高的比例計算得出的,可以用來初步判斷一個人的體重是否過輕、正常、超重或肥胖。
BMI的計算公式為:BMI = 體重(公斤)/ 身高(公尺)的平方
BMI < 18.5:體重過輕
18.5 ≤ BMI < 24.9:體重正常
25 ≤ BMI < 29.9:超重
BMI ≥ 30:肥胖
以一個身高170cm的男性為例,其正常體重應在53.5公斤至72公斤之間,超過72公斤屬於超重,而超過86.7公斤則屬於肥胖。
然而,除了身體質量指數(BMI),還有其他指標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是否屬於肥胖,例如體脂率和腰圍、腰臀比。
體脂率(%)=身體脂肪總量(kg)÷體重(kg)
對成年人來說,男性平均體脂率為15%-18%,女性平均體脂率為22%-25%。如果男性體脂率超過25%,女性體脂肪率超過32%,就屬於肥胖。
腰臀比(WHR)= 腰圍(cm)/ 臀圍(cm)
正常的腰臀比範圍為: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如果男性腰臀比在0.9以上,女性腰臀比在0.85以上,就屬於肥胖。
04
延伸:為什麼有些人吃不胖?
有人狂吃不胖,有人喝涼水都長肉,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人會不會變胖,有40%到70%的機率取決於每個人的基因。
基因不僅影響人們的食慾和胃口大小,也影響人體熱量的燃燒速度,這種先天因素後天難以改變。既然基因無法改變,我們就需要尋找其他方法。
我們都知道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但很多人不知道,白天時身體能有效地控制熱量,而在夜晚,身體不太容易消化脂肪和糖分,因此晚餐最好在七點前就吃完,以免熱度的堆積。
狂吃不胖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某些疾病,如甲亢等疾病會導致身體代謝加快,患者越吃可能越瘦。這種情況不值得羨慕,因為患者需要盡快就醫,否則可能會導致甲狀腺亢進等疾病。
此外,胖人和瘦人的腸道內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也不同。維持健康均衡的飲食是維持腸道微生物多樣化的關鍵,不挑食、飲食均衡非常重要。
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維持健康的體重,需要綜合考慮基因、飲食和代謝等因素,採取科學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方式。